2007年2月28日星期三

笑容自信决胜职场

决胜职场并非只是努力,重要的应该是能力。作为白领女性,能力不仅仅是办公的技巧,以下四式也应该列入你的能力范畴。

笑容:脸上的笑容不仅能传递心里的欢愉,更是赠送给其他人的一份美好礼物。乐观而灿烂的笑容不仅愉悦自己,也快乐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自信:每天早上起来,梳洗完毕,对着镜子里那个袅袅婷婷的女人大声朗诵:“我的皮肤很健康,我的笑容很可爱,我的生活很美好。”有位心理专家说,这是调节自我情绪的手段之一。

平衡:工作中若能“平衡”地利用身心各方面的功能,则获益匪浅。例如脑力与体力的平衡;左脑抽象思维与右脑形象思维的平衡;站、坐、走的平衡;用眼与用耳的平衡等。这样能使生理和心理的功能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有益身心健康。

休闲:在对成功的渴求上,许多职业女性并不亚于男性。女性一定要谨记事业上的成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定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保证工作和生活张弛有度。要给自己休闲的空间,无论你从事的是什么工作,一定要保证每周至少一天的休闲时间。

来自:http://www.rayli.com.cn/2006-12-22/L0014006_209572.html

其实笑不一定是坏事,但不笑一定是坏事!呵呵。。。

标签: , ,

2007年2月25日星期日

新年新计划

期盼很久的春节假期一眨眼就过去了,
新的一年终于摆在眼前了,
以下是我定的07年的计划:
1、参加英语培训班,学习英语;
2、今年8月份之前还债3W;
3、拍婚纱照、结婚;
4、旅游,目的地:西藏;
5、接父母来北京旅游。

标签: , , ,

表格再设计,简单

So the Necessary May Speak 一文延伸阅读,找到了包括 Luke WAndrey Smagin、Deva Prasad 多人的再设计,转贴图如下:

图一 LukeW 的设计

图二 Andrey Smagin 的设计

图三 Deva Prasad 的设计

设计小结:

  • 如果用户是想一览所有的数据,那么 Luke 的设计较好,视线垂直移动且范围集中;
  • 如果用户是想查看某个确定的值,那么 Deva Prasad 的设计较好,突出重点;发布
  • 如果所有数据没有权重,那么增大字号或者改变颜色会增加干扰;

原则根据具体情况,通过降低干扰和视线移动的距离来减少用户的视觉疲劳。

来自:http://www.junchenwu.com/2007/02/redesign_a_simple_table.html

标签: , ,

2007年2月15日星期四

我们为什么要舍近求远,竭泽而渔(关于Web文字广告)

打开一个文章页面,几秒钟之后发现前面几段和标题完全对不上号,哦,原来是假装成正文的文字广告。

编辑的初衷是好的,和广告商签了合同,当然要保证广告的投放和阅读,怎么保证呢?让每个读者在读文章之前先读广告,而且广告文字格式和正文完全一样,就这样,一个都逃不掉,阅读率百分之百!构思绝妙啊。

插一个问题:Google为什么不把文字广告插在搜索结果之前?要看搜索结果,必须先读广告。难道他们连这个都想不到么?美国人还真是笨。

而 实际上,Google已经有了最好的文字广告模式,内容通过关键字相关,明确标识广告区域,位置分布在页面的右边或底下,这样既不会阻断访问者的“即时目 标”,又可以让访问者在适当的情境下得到可能有帮助的广告信息,而且不会让广告给访问者留下对广告商还有对网站的负面印象。

如果采用上面那 个网站的方式,广告商的钱是这样花掉的:1)访问者选择性地跳过广告,2)减少来这个网站的频率(这都还是好的),3)或者在心底暗骂:“讨厌,又是这个 XXX的广告”(他们首先责怪的,是广告本身)。亲爱的广告商,这是你希望的广告投放效果吗?一旦广告商发现这个,亲爱的网站,你要怎么跟广告商解释呢?

…………………………………………………………

在 对网站首页进行研究之后,有一些外国朋友得出一个结论说,中国人的审美特点和其他地方的人不一样:喜欢长闪乱花的风格,一个网页七八个动画在闪,还有小图 标飘来飘去。如果这些朋友看到上面那个网站的广告,一定会想: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和其他地方的人不一样,喜欢在正文之前先读几段文字广告调节一下心情:)

来自:http://dedream.blogbus.com/logs/3860001.html

其实我们是和老外很多的习惯是不同的,这个还只是感觉,还没收清楚。

但很赞同作者的看法。

标签: , ,

交互设计之用户成长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隔了一段时间之后再看到朋友家的小宝宝,经常会说:“哇!小宝宝长这么大了!”这个,大概是最直接的成长现象了。我们小时 候也是这么长大的,后来就慢慢地习惯了,忘掉了,其实,就算在成年之后,人的心智还是会成长的,如果你感觉不到的话,不妨静下心来,看看自己近来在哪些方 面有进步?

成长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个子变高了,更有能力了,原来不能做的事现在能做了……另一个方面,对于那些沉迷游戏的人,有一部分原 因是因为在游戏里可以看到自己的角色不停地成长,级数更高,装备更高级,可以完成的任务更多,这是一种虚拟的“快速自我成长”带来的成就感,从而加强自我 肯定(也许是替代某种肯定缺失或逃避现实生活中的成长困难?这个太难,可以跳过)

作为Flickr用户,最近我发现自己也在成长,原来是想找个地方放照片,后来发现通过它可以分享给现在的朋友,可以看到别人更多漂亮的照片,可以认识更多的朋友,还有,慢慢的,我的拍照技术也长进了(blush,这个嘛,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因此,如果你是在为一个持续运营的网站或服务进行设计(或者改版),不妨把用户的成长性考虑进去,为使用者提供成长空间。同时,用户对一个伴随自己成长的网站(服务)也会更有感情。还有,这是一个过程,要有耐心。

来自:http://dedream.blogbus.com/logs/3797966.html

用户的成长是肯定的,而我们经常在讨论应该为哪类用户设计时,很多人说是从中间用户,这个不认为有多大的问题,但前提是我们需要先有用户数据的基础才好进行。如果没有,请那我们从大众水平开始,或者请与低手开始,更多的是我们要把用户的成长性加进来,就像文章所说的一样。

标签: , , , ,

2007年2月14日星期三

















突然间我发觉自己每天最多的面情是笑,

每天就像戴着一张笑容的面具待人,

对每个认识的不认识的都微笑以对,时刻保待着笑容,

待人三分笑,遇事三分笑,

见面时微微一笑,

成功时淡淡一笑,

失意时一笑而过。。。。

笑仿佛成了一种武器,一种工具,一种专业,

上学时曾学过一篇关于笑的课文,里面说了好多种不同的笑,

我发现自己曾经都运用过。

现在我对很多笑都很麻木,

像是餐厅服务人员的笑、电视里主持人的笑、领导上台讲报告时的笑。。。

因为他们的笑就像例行公事一样,不带感情,更多的是公式化、专业化的一种产物。

我喜欢笑,是那种发至肺腑的,真诚的笑容。。。

有时对某些事,真的很看不惯,很生气,很想开口骂两句,

但现在我发觉自己做不到,往往这些想法、表情只能偷偷的放在心里,

表面上还是一张笑容。

这是成熟的表现吗?

标签: ,

事后者

刚看了点社会心理学 的第11页里有这么一句话。
“一流的理念作预测,二流的理论下禁令,三流的理论进行事后解释。”
----Aleksander lsaalovich kitaigorodiski
生活中,到处都是事后者,就像现在正在直播火箭对国王的比赛的主持人。一场比赛他们会对每一个进球都做事后的理论,批评失败的一方,所以一直来我最不喜欢听体育直播的主持人,感觉他们就是完完全全的事后者,不过也不错,至少他们有三流的理论。但我们是不是经常也是事后者呢?
你喜欢事后者吗?
如何尽量不做事后者?

标签:

最近阅读的书

社会心理学
素描的诀窍
人体使用手册
偶尔远行

标签:

2007年2月13日星期二

有意思的人体艺术

点击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浏览图片点击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标签: ,

2007年2月12日星期一

新手、专家和中间用户

uploads/200702/07_162408_xinshou.jpg
注:本文摘录《交互设计精髓》,对用户定位有指导意义。
大 部分计算机用户都很清楚:打开新软件产品的塑料包装,意味着在学习新界面的那几天会受到挫折和失望;另一方面,很多有经验的用户也可能发现自己会长时间地 感到沮丧,因为程序始终把他当成新手(beginner)。看起来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能够同时满足新手和专家(expert)的要求。

在 交互和界面设计中,如何用同一个界面满足新手用户和专家用户的需求是长久以来存在的难题之一。一些程序员和设计师完全放弃这个想法,而选择分别提供新手模 式和专家模式,新手模式通常是专家模式过分简化、功能减弱的子集。当然,没有人想长期在新手模式下使用软件,但从新手模式跳跃到专家模式的难度就像从陡峭 的悬崖跳到大量鲨鱼出没的壕沟里一样,这个壕沟就是设计的实现模型。那么,解决方案是什么呢?解决这个困难的方法在于对用户掌握新概念和任务方式的不同理 解。

永久的中间用户

大多数用户既不是新手,也不是专家,相反,他们是中间用户(Intermediate)。

进 行某种活动的不同经验层次人数分布,就像大多数人口分布一样,遵循着经典的统计正态分布曲线。对于几乎所有需要知识和技巧的活动来说,如果我们针对不同的 熟练程度画出人数曲线,位于曲线左边的新手和位于曲线右边的专家人数都是相对而言较少的,大多数都是位于曲线中间的中间用户。

然而,统计数据并不能说明所有问题。正态分布曲线只不过是瞬间快照,虽然大多数中间用户倾向于保留在这一类型中,而新手不会永远是新手。要维持高水平的技术程度很困难,因此专家们也在快速变化。新手和专家随着时间变化都会倾向于变成中间用户。

虽 然每个人都会在一段时间内以新手的形式存在,但没有人会长期停留在这个状态。人们不喜欢显得不称职。而就定义来说,新手意味着不称职。相反,学习和提高是 令人高兴的,所以新手努力尽快成为中间用户——或者,他们干脆放弃。例如,所有滑雪的人,都会在新手层次停留一段时间,但那些不能很快取得进步,也就是摔 跤过多的人会很快放弃这种运动。剩下的人则会从初学者变为普通的运动者。只有少数人会成为滑双黑钻雪道的高手。

公理:没有人愿意停留在新手级别。

位 于曲线左端的新手或者会迁移到中间用户的突出部分,或者会在曲线上消失,去发现一些新的产品或者活动——在其中,他们能够成为中间用户。大多数用户为熟练 使用软件而努力。而他们的熟练程度取决于使用软件的频繁程度,像潮水一样有涨有落。Larry Constantine最早揭示了为中间用户设计的重要性,在他的书“Software for Use”(1999)中,他将那些用户称为不断提高的中间用户(improving intermediates)。作者更愿意使用永久的中间用户(perpetual intermediates)这个术语,因为新手虽然能很快进步成为中间用户,但他们很少能够继续成为专家。

好的滑雪胜地都有适合学习的 平缓坡道,以及能够对真正的滑雪者构成挑战的专家级滑道。但如果滑雪胜地要想在商业上保持成功,它需要迎合永久的中间层滑雪者,并且不吓跑新手,或者无视 专家的存在。新手必须发现自己很容易进入中间用户,而那些为不知所措的永久中间层所提供的帮助,则不应该成为专家级滑雪者垂直滑道上的障碍。

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平衡用户界面。它既不迎合新手,也不迎合专家,相反,界面的大多数努力用于满足永久的中间用户。与此同时,避免冒犯新手或者专家,因为我们承认他们同样很重要。

处于中间状态的大多数用户都很愿意进一步学习,但通常没有时间。偶尔,也会出现一些机会。有时候,那些中间用户为了完成一个大的项目,持续几个星期大量使用产品。在这段时间内,他们学到一些新的东西,知识也增长了。

然而,有时候,他们又会几个月都不使用该软件,忘掉了大量重要内容。当他们重新使用软件时,他们不是新手,但需要一些提示,回到以前的状态。

如果一个用户发现自己几个小时之后仍然不能取得进步,超越新手阶段,他们会完全放弃,然后换另外一个。没有人愿意时间长了还对某个任务不称职。

为中间用户优化

现 在,让我们对比一下中间用户在正态分布曲线上的位置,以及为他们开发软件的方式。对于程序员来说,他们完全有资格成为所编软件的专家,因为他们必须考虑每 一种可能的使用情况,无论这些情况多么模糊和不可能,他们都需要创建程序代码来处理。他们自然的倾向是设计实现模型方式的软件,并且在交互中对每一种可能 的情况都给予同等重视,因为作为专家他们不存在理解的问题。

与此同时,销售人员、市场人员和管理人员——他们没有一个可能是专家用户,甚 至是中间用户——由于经常要向对软件不熟悉的顾客、记者、合作伙伴及投资商演示产品。因为经常和新手打交道,这些以业人员通常对用户群有一种强烈的偏见。 因此,销售和市场人员经常劝说让界面为新手服务就不足为奇。他们要求培训与产品捆绑在一起以帮助苦苦奋斗的新手用户。

程序员只创造适合专家的界面,而市场人员要求只适合新手的交互,但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数目最多、最稳定和最重要的用户群是中间用户。

想 到大多数实际用户通常被忽略是令人吃惊的,但情况经常就是这样。你可以在很多企业和基于软件的商业产品中看到这种情况。整体设计偏向于专家用户,而与此同 时,一些令人厌烦的工具,如向导(wizard)和Clippy1捆绑在一起来满足市场部门对新用户的理解。专家级用户很少使用它们,而新手则希望尽快摆 脱这些令人不安的有关他们无知的提示。但是,永久的中间用户,则需要永久地面对它们。

公理:为中间用户优化。

我们的目标既不是吸引新手,也不是将中间用户推向专家层。我们的目标有三个方面:首先让新手快速和无痛苦地成为中间用户;其次避免在那些想成为专家的人面前设置障碍;最后,最为重要的是,让永久的中间用户感到愉快,因为在技术层次上他们稳定地待在中间层。

我们需要多花一些时间,让程序对永久的中间用户来说功能强大而容易使用。同样,我们也必须包容新手和专家,但不能让所占比例最大的一部分用户感到不舒服。本章接下来描述实现这个目标的一些基本策略。

新手需要什么

不可否认,新手是敏感的,而且很容易在开始有挫折感,但我们必须记住,不可将新手状态视为目标。没有人希望永远是新手。它只不过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一段过程。好的软件缩短这一过程,并且不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过程上。

作 为一个交互设计师,最好能想像一下用户——尤其是新手——非常聪明并且非常忙。他们需要一些指示,但不是很多,学习过程应该快速而且富有针对性。如果一个 滑雪教练一开始就讲授高山生态学和气象学,他会失去学生,不管他们滑雪的天分如何。用户想要学习如何操作程序,并不意味着他需要或者想要学习里面的工作机 制。

公理:将用户想像成非常聪明但非常忙的人。

另外一方面,聪明的人在理解原因和效果后,会学得更好,所以你必须让他们理解为什么软件会像那样工作。我们使用心智模型来弥合这种矛盾。如果界面的表现模型紧密地符合用户的心智模型(正如第2章讨论的),它可以在不强迫用户了解实现模型的情况下,为用户提供所需要的理解。

让新手开始

一 个新手必须迅速掌握程序的概念和范围,不然他会彻底放弃。所以设计师第一等的大事就是确保程序充分反映了用户关于任务的心智模型。他可能想不起到底是使用 哪个命令来执行特定对象,但是会确切地想起对象和动作之间的关系——一些重要的概念——如果界面的概念结构与他的心智模型一致。

让新手转变为中间用户需要程序提供特别的帮助,而一旦他成为中间用户后,这种帮助反过来会妨碍用户。这意味着无论你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它都不应该在界面里固定下来。当不再需要这种服务时,这种帮助应该消失。

在向新手提供这样的帮助时,标准的在线帮助是一个很糟糕的工具。我们在第35章会谈到更多的帮助问题,帮助的主要功能是为用户提供参考。新手不需要参考信息,他们需要概括性的信息,比如说一份操作指南。

单 独的指南工具——显示在对话框里——是交流大体情况、范围和目标的好工具。当用户开始使用这些工具时,对话框显示程序的基本目标和工具,告诉用户基本的功 能。只要这种引导持续集中在新手所关注的问题,诸如范围和目标,而避免那些只有中间用户和专家才关心的问题(我们将在下面讨论),对于帮助新手来说,它应 该就足够了。

新手也依赖于一些菜单学习和执行命令(详细的有关讨论见第27章)。菜单可能执行起来很慢而且沉闷,但它们彻底而详细,让人放心。菜单项发起的对话框(如果它们那么做)应该是解释性的(简捷和精炼),并且有方便的“取消”按钮。

专家需要什么

专 家也是非常重要的人群,因为他们对缺少经验的用户来说有着异乎寻常的影响。当一个新用户考虑产品时,他会更加信赖专家而不是中间用户的看法。如果专家说: “这个产品不好”,可能意指“这个产品对于专家来说不好”。但是,新手不知道这些,他会考虑专家的建议,即使这些建议并不适用。

专家可能会不时寻找深奥的功能,并且会经常使用其中一些。可以肯定的是,对经常使用的工具集,他们要求能快速访问,这个工具集可能非常大。换句话说,专家需要所有的快捷方式。

任何一天花几个小时使用某个数字产品的人都会快速记住界面的细微差别。他们也不想将所有经常使用的命令记在脑子里,尽管这经常不可避免。频繁的使用要求记忆,并且记忆也是合理的。

专家用户将持续而积极地学习更多的内容,并且将了解到更多他们自身行动和程序的行为,以及表达之间的关系。专家欣赏更新的、更强大功能。对程序的精通使他们不会受到复杂性增加的干扰。

永久的中间用户需要什么

永 久的中间用户需要能够访问工具。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这些程序的意图和范围,不再需要解释,对于中间用户来说,工具提示(Tooltip)(参见第29章) 是最好的中间用户习语。工具提示没有谈到范围、意图和内容,它只是用最简单的常用用户语言来告诉你程序的功能,而且它使用的视觉空间也最少。

永久的中间用户知道如何使用参考资料,只要不是必须一次解决所有问题,他们就有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动机。这意味着在线帮助是永久中间用户的极佳工具。他们通过索引使用帮助,因此索引部分必须非常全面。

永久的中间用户会确定他们经常使用和很少使用的功能。用户可能会遇到一些模糊的特性,但他会很快地识别出自己经常使用的功能(可能是下意识地)。中间用户通常要求这些常用功能里面的工具放在用户界面的前端和中心位置,容易寻找和记忆。

永 久的中间用户通常知道高级功能的存在,即使他们可能不需要也不知道如何使用那些功能。但是软件具有这些高级特性的事实让永久的中间用户放心,让他们确信, 投资购买这个程序是正确的选择。如果普通的滑雪者知道在那片树林之后有一个真正高难度的黑钻石专家滑道,他们会感到很放心,即使从来不曾想过使用那个跑 道,这也会让她感到充满了梦想和向往。如图3-1所示。

你的程序代码必须同时解决业余爱好者和专家可能会遇到的各种情况。但不要让这样的 技术需求影响你的设计理念。是的,你必须为专家用户提供那些功能,你也必须为新手提供支持。但更重要的是,必须将你大部分的才智、时间和资源为大部分代表 用户——永久的中间用户而设计,为他们提供最好的交互。

uploads/200702/07_152713_11113.jpg


图3-1 用户对软件的需求随经验而明显不同,因此呈现给用户的工具应该反映这种不同。如果程序的最佳品质在于让第一次使用的用户觉得非常容易,那么它并不会被大家 所欣赏,因为大多数用户很快就会成为永久的中间用户。相似地,如果是职业人员和全职专家才会使用的产品,界面则需要迎合他们独特的需要。
来自:http://www.ui123.com/blog/article.asp?id=41

标签: , ,

什么是 Cut-off 式设计

上次在 ClickTale 的报告里面,谈到了两个概念:Above the foldCut-off。两者其实表达的基本是同一个意思。要理解本文的主题 Cut-off,必须先了解什么是 Above the fold。(找不到合适的中文翻译,这里英文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之前也说到了,Above the fold,应该起源于报纸的排版。Fold,即被折叠起来的部分,上次看到一份《南方周末》,报纸很大,折叠起来的。折叠起来的上面是文章,折叠起来的下 面是一个大幅的广告,可惜文章的最后几行也被折叠到下面了,导致阅读起来很不便。对于 Web 来说,Fold 取决于用户分辨率的大小,特别是 Y 方向的高度。(白鸦有篇文章谈到,“现在已经是宽屏的时代,对于用户来说相比而言上下的空间比左右的空间更值得珍惜!”)

那么 Above the fold 就很好理解了。重要的内容应该位于折叠之上。但这要相对于用户来说的,翻阅报纸比用户滚动鼠标来说要麻烦得多。并且从 ClickTale 的数据上也可以看出来,网页的 Fold 存在的比例很小。

再举个例子。那次到北京去,白鸦给我发了条短信。短信不长,可是中间有个空行。为什么我这么介意空行?因为我的手机屏幕一次只能显示三行汉字,如果中间有个空行的话,我会以为短信已经结束了。

现在 Cut-off 式的设计应该就很容易理解了,即让网页设计成为被屏幕切断了,暗示用户往下滚动可以看到更多内容。不要在网页上空出大片的 100% 宽度的空白区域,这样用户可能以为内容已经结束。在页面上放置大的 banner 时要特别小心,不要让 banner 底部距离下面的内容太远。UIE 上给出了一些例子

另外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网页的顶部有 100% 宽度的色条,也是在暗示用户,页面已经到顶了,不仅仅是为了好看而以。

所以如果通过数据反映出你的用户不经常往下翻阅的话,可以从这个角度去思考:是否设计上的失误?

我做了一个小测试,统计了一下鼠标滚动以及滚动条滚动的长度,供参考。如下:

测试环境:WinXP, Firefox 2.0, IE 6

Default Mouse Wheel Height in IE6 and Firefox 2.0

IE 6 Firefox 2.0
鼠标滚轮 127px 51px 一般系统硬件中设定滚轮滚动一次为3行,可惜这里的3行和网页文字大小、行高没有任何关系(和FF设定的文字大小相关,IE始终为固定)
滚动条 - 三角箭头 105px 17px 17px 正好是 51px 的三分之一,这意味着在FF下默认一行高 17px
滚动条 - 滚动块 4px 4px 这只是最小移动值
滚动条 - 滚动块以外的部分 741px 828px 这与页面长度无关

以上数据都是严格的滚动一次或者点击一次测得。实际上系统会有滚动的惯性加速度。另外,根据习惯,很少有只滚动一次(滚轮一格)的,一般一次滚动实际为 5-6 倍以上数据。测试页面在这里,大家可以实际体验一下。

来自:http://www.junchenwu.com/2007/02/utilizing_the_cut_off_look_to_encourage_users_to_scroll.html

标签: , ,

与GUI设计师沟通的小技巧

http://moyaya.blogbus.com/files/1168942012.jpg
列出产品需要的所有视觉元素,包括图标,标志,窗口,按钮等等。
在一张纸上给这些视觉元素都草稿出小图案,让GUI设计师明白你想要的。
创建层次框架图,如果层次不是特明确的,批注上什么是最重要的。
任何视觉限制都要提醒,比如文字大小或者颜色限制。还包括品牌使用规范,限定或者参考。
个好的设计的评判标准,比如“设计必需要有很多的可读性,只使用标准字体”。列出所有可能影响到视觉设计的技术限制,比如文件尺寸。一旦你写了文档说明书,附上一到两个样图,然后让GUI设计师快度的出一对粗略的原型,确保你跟GUI设计师想的是一样的,是同一个评判优秀设计的标准。

来自:http://hi.baidu.com/nonobo/blog/item/a4e3d6fcc27b5bfdfd037fc2.html

标签:

2007年2月10日星期六

新年新希望!

最近心绪有点波动,
回首这几年走过的路,
真的跟歌里唱的一样,
有过累、有过痛、
有过泪水,有过欢笑。。。。
虽然从毕业到现在,也只有五年的时光,
虽然这几年所走的路并没有什么特别的,
但是这几年却实现了我最初时的目标,
曾记的有人说过:
“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有梦想没办法去实现。”
看来我是幸福的。
也许我的梦想很小,
我的梦想很简单,
我的梦想很俗气,
但是我实现它了,
这是结果。
将来还会有新的梦想,新的目标,
靠自已一步一步来实现它吧,
我有这个信心!
新年快到了,
这是个辞旧迎新的时刻,
算是对自已的一次认可与肯定吧!

标签: ,

女人的梦想是什么?

今年的第一天我订婚了,
订婚后唯一的感觉——仓促!
感觉什么也没计划,什么也没准备
一切就结束了。
女人对婚姻的憧憬,是与生惧来的,
从懂事开始就幻想着自己当新娘子的时刻,
是那么的美好、幸福与浪漫。
那一刻是被鲜花、祝福与婚纱围绕着的梦幻时刻。
要问女人一生中哪一刻最美?
我相信所有的女人都会回答,当自己穿上婚纱的那刻。
不仅仅是因为这个时刻珍贵:
女人一辈子只穿一次婚纱,
同时也是一辈子只为一个人穿上它,
是多么的圣洁啊!
记的梅艳芳在生命即将结束时举办了一场红馆绝唱,在最后她穿着一袭洁白的婚纱出场,唱什么歌,忘了,但是记的在最后她说了一句话:“我这辈子由于工作的需要穿了好多的婚纱,但最让我遗憾的是我没有为一个人真正的穿过它。”
女人的梦想——一辈子只为一个男人穿上世界上最美的婚纱。

标签:

2007年2月8日星期四

网站推荐机制中的艺术、科学与商务问题

译者:网站推荐机制是电子商务或内容网站的核心功能之一。例如你在一个网站买了一本书后,网站会推荐其他你可能会感兴趣的书。这被认为是亚马逊等电子商务巨头成功的关键。本文对几个出色的推荐系统进行了较透彻的分析。
2006年10月,Netflix搞了一次不寻常的有奖竞赛。这家网上DVD租赁公司开出奖金一百万美元,奖励给能把他们网站的产品推荐机制提高10%的人。Netflix
以富有创新精神和闯劲著称。而一百万美元的奖金对于这样一家公司来说,其实并不象听起来那么多。

有奖竞赛还在进行当中(“至少要进行到2011年10月2日”)。所以这是一场炒作活动还是希望花小钱进行研究,我们还不得而知。而对Netflix来说,更好的推荐机制是必不可少还是锦上添花?今天,Netflix正面对从沉睡中醒来的巨人BlockBuster的挑战(参见译言前文),因此它必然要寻找制胜的先机。出色的推荐机制会留住老用户,吸引新用户。比如当一个用户还DVD时,系统会推荐给他/她可能会喜欢的另一部电影。这就增加了这个用户回来再租DVD的可能。
浏览与推荐

一个出色的推荐机制不光对Netflix,对其他网络企业也非常重要。这是因为用户的网上活动分为两类:搜索浏览。当消费者明确知道她想要什么的时候,她搜索。但当她不太清楚想要什么的时候,她浏览。浏览活动为推荐系统带来了绝好的机会。因为当用户没有集中注意力在找她想要的东西时,她对外来的建议是敞开的。


在浏览过程中,用户的注意力(和他们的钱),都等着你去抓住。通过向用户展示有吸引力的东西,网站可以使交易成功的可能最大化。所以如果网站能增加给用户提供好推荐的几率,就能赚更多钱。显然这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但解决这个问题带来的好处是巨大的。推荐的几种方式如下:
  • 个性化的推荐--根据用户过去在网站的行为进行推荐

  • 社会化推荐--根据类似用户过去在网站的行为进行推荐

  • 基于产品的推荐--基于产品本身的特性进行推荐

  • 以上三者的混合
我们现在通过实例详述上述方式。包括老牌网站如亚马逊
Amazon,以及新秀如Pandora(译者:一个收听网上音乐的站点)和del.icio.us(译者:著名的社会化书签网站)。

亚马逊--推荐之王

亚马逊被广泛认为是网上购物行业的领袖,特别是推荐机制的使用。过去十几年间,该公司投入了大量金钱和脑力开发推荐机制,来促使用户更多地购物--包括对你浏览历史、购买历史,以及其他用户购买数据的分析。让我们看看亚马逊推荐机制的几个方面。下面是登陆到我的亚马逊帐户后网页显示的主要部分:

(译者:上图抬头是“消费者浏览了这件商品后买了什么?”下面是三件商品:52%的消费者买了你正在看的这套衬衣;19%买了另一种款式;5%买了灰色的那种)

这部分是社会化推荐。注意,非常量化的分析,给我一个基于数据统计的理由为什么我应该买这套衬衣。而同时这又是个性化的推荐,因为它基于我刚刚点击查看的产品。


(译者:上图抬头是“为你准备的新货”。下面是几本书以及链接“为什么我们推荐这本书给你?”)

这一部分是“基于产品的推荐”,具体说是新书推荐。点击“为什么我们推荐这本书给你?”的链接会显示我的购买历史。因此这同时也是个性化推荐--基于我过去行为的推荐。

这一页上有其他四个部分采用上述推荐机制的结合。我们用下表概括:

亚马逊个性化推荐系统















你的浏览历史你的购买历史
实际浏览商品新产品(基于产品的推荐)
相关商品(基于产品的推荐)相关商品(基于产品的推荐)
别人购买的(社会化推荐)别人购买的(社会化推荐)

很自然,这个系统是对称和覆盖全面的。所有推荐都基于用户个人行为,加上商品本身,或者是其他用户在亚马逊的活动。不管是因为你以前购买过相关产品,还是因为其他很多用户都喜欢,亚马逊每推荐给你一件商品,都增大你把它放进你的购物筐的可能。

超越亚马逊

亚马逊的推荐系统是程序自动化和用户相关购物信息天才集合的经典之作。亚马逊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建立和完善了这个系统。这个系统基于产品和相关用户的巨大数据库;记录的信息包括你在过去几年或几分钟内做过什么。其他新公司如何与之竞争呢?

出乎意料的是,有办法竞争。答案来自与网络购物没什么关系的学科--遗传学。如你所知,遗传学研究DNA片段--基因,如何承载影响人类特性和行为的密码。比如一家人因为他们有某些基因是相同的,因此长相和行为有类似之处。遗传学是一门有150年历史的学科,在医学和历史学的研究中都是一个重要工具。但遗传学一个出乎意料的应用于2000年1月6日出现--Time
Westergren和他的朋友们决定把遗传学的概念引入到音乐中。

潘朵拉(Pandora)--基于遗传学的推荐系统
音乐染色体组项目的推出,目的在于把音乐解析成为最基本的基因组成。它的基本想法是:我们因为音乐的某些特性喜欢音乐--那么为什么不能根据音乐的某些相似之处设计出一套推荐系统呢?这类推荐系统应该属于基于产品的推荐。但具有深刻创新意义的是,产品(音乐产品)的相似性,通过“基因”组成来衡量。



(译者:上图是Pandora音乐播放器向用户解释为什么播放一首歌曲:“基于你告诉我们的信息,我们播放这段音乐。因为这段音乐微妙地使用人声合声,混合了声学和电子乐器,有以人声为核心的审美特点,音调以大调为主,以及其他音乐基因组项目中发现的相似性。”)

在奋斗了几年,分析了海量的音乐后,这个项目积累了足够的数据,并推出了名为Pandora的在网上收听音乐的服务。Pandora
由于准确的推荐和用户低成本进入(译者:指用户可以很容易地就试用Pandora的服务)取得巨大成功。用户只需选一名歌手,或一首歌,就可以建立一个用户自己的电台,播放类似的音乐。

这种“即刻满足感”是很难抗拒的。因为Pandora
了解音乐相似性背后的因素,它不需要了解用户的好恶,就可以把用户黏住。确实,Pandora
需要把握用户的口味或记忆--但这正是蕴藏在音乐本身的DNA中了。当然Pandora有时并不完美,会播放不对用户口味的音乐。但这很少发生。

很自然地我们会问:这个基于基因的推荐方式能不能应用于其他产品--如书籍、电影、酒、餐馆、或旅游点呢?对于每一类产品,它的基因又由什么因素组成呢?比如说,对葡萄酒来说,它的基因是否包括对酒的口味的描述呢:黑莓口味、土味、果香型、复合型、混合型,等等。而书籍的基因是否是描述故事情节的用语呢?如果基因真的是让某一个物体在我们头脑中产生独特形象的因素,对于不同的事物我们应该可以把他们的基因定义出来。其实在过去的几年间,我们已经在互联网上做这样的事了。这就是“标签(tagging)”。

Del.icio.us -标签会成为基因么?
Pandora 的初始投入是巨大的。因为成千上万的音乐需要人工来鉴定。社会化书签网站中首屈一指的 del.icio.us

(见译言有关del.icio.us的译文)则采用不同的办法--让用户自己来鉴定、标识。这种自组织的方式相当成功,del.icio.us
很快在最初的使用者中流行起来。今天,del.icio.us
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书签网站--它还是一个新闻网站和搜索引擎。但del.icio.us是否也是一个推荐系统呢?

(译者:上图显示加了“Linux”标签的最受欢迎的网页链接,右侧是相关标签。)

答案是肯定的。这是一个非常简明的推荐系统,它指基于一个基因--那就是一个标签。例如在上图中,我们看到最受欢迎的加了“Linux”标签的网页链接,同时还看到相关链接如“Open

source (开源软件)”和“ubuntu (Linux
操作系统的一个版本)”。而一个更令人兴奋的推荐系统是基于多个标签的吻合。然而由于算法还不完善,这一点的作用并不明显。但至少,这一功能对于Read/WriteWeb
的网页(译者:原文的站点)是有效的,在下图中,可以看到右侧显示的与 Read/WriteWeb 类似的其他博客。

因此,del.icio.us

的机制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有趣的自助分类、组织的推荐系统。如果有足够的用户并逐步调整系统,用群体的力量加标签的方式可以建立起一个对书、葡萄酒、音乐同样有效的推荐系统。前题是,标签要准确到能够成为被标签对象的基因!

结论

推荐引擎是网上电子商务系统和用户体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上零售商们有强烈的意愿向那些正在浏览的用户提供推荐,以驱使他们购买。亚马逊有一套非常出色的个性化推荐系统,是这个领域的领先者。其他网上零售商面临的问题是缺乏用户信息和软件构架不完善。


最新的推荐引擎,如受遗传学启发的Pandora和基于群体社会化标签的del.icio.us都是非常有趣的新发展。这些系统的长处在于“即刻满意度”--不需要用户提供他们的偏好和过去的浏览或消费历史。不管未来如何发展,亚马逊、Pandora和del.icio.us目前展示了极其出色的推荐技术。我们向您推荐这几个系统,并对未来拭目以待。



来自:http://www.yeeyan.com/articles/view/thunder/361

标签: ,

下拉箭头在web上的应用

接上篇(下拉箭头怎么拉?),现在聊聊下拉箭头在web上的一些应用。


先给个标准的例子,来自Gmail,在打开一封邮件后,右上角的回复快捷操作和更多的操作。


gmail_reply gmail_reply_more


很明显,间隔线前的操作是回复此邮件,后的下拉箭头表示更多针对此邮件的操作。


这里还有一个例子,来自著名的Discuz论坛,在任何一个版面都可以见到的右上角的“发新帖”的按钮。


discuz_post



直接看这种样式的设计,应该是鼠标点击“新帖”为发表一个新的帖子的意思,而点击后面的下拉箭头,就是(发表的)更多操作。


但实际上–


discuz_post_over


当你把鼠标移动到这个按钮的任何一处,就弹出了这么一个层。当然,这个是运用的高超的ajax技术,给你带来了不需要多点击一次鼠标的便利,但他同时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困惑。



  • 鼠标一移动到“新帖”的按钮,就弹出四个选择,那么是不是,我发帖一定要选择以下四种之一呢?就是说,本站只能发以下四种帖子。(我想,Discuz的意思应该是论坛可以发以下五种帖子。但是,我一移动到新帖上,就弹出四种选项,这么强烈的吸引走了我的注意力。很容易让人觉得这个是发帖的必须选择。)

  • 鼠标移动到下拉箭头上,出来的是同样的东西。那么干嘛把“新帖”和下拉箭头分开?


根据这个设计所表达的意思,我想,只需要简单的这么处理以下,应该就能解决问题了:


discuz_post_over


鼠标移动到新帖上,点击,表示发表一个新的帖子。鼠标移动到后面的下拉箭头,自动弹出选项框,表示还可以发表更多类型的帖子。这个逻辑和Gmail的回复是一致的。



PS:这种设计形式下的交互方式是符合逻辑的,但是,跟Gmail的回复操作一样,他也不免有一些小小的弊端:后面的下拉箭头表示是跟发新帖一类的操作,但是交代的不是很清楚。


最清晰直观的解决方法就是,把这5种发表帖子一一摆开(当然可以在样式上突出第一个),类似的效果在早期的Discuz可以看到


free_discuz


但是以上只有2种类型的帖子,一一摆出来还是可以的。后面发展到了5种(说不定以后还有更多类型的帖子),一一摆开显然是不明智的做法,一是设计上不好看,二是后面四种属于不常有的操作。所以采取了放出一种常用操作(发表普通帖子)而把不常用的藏起来的做法,这时,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了用下拉菜单来解决。


Discuz的想法是好的,只是在结合ajax技术运用时,一些交互的细节没有把握好。
来自http://hiseven.net/archives/pull-down-arrow-in-web/

标签: , ,

下拉箭头怎么拉?(一)

现在的软件越做越大,功能也越来越复杂,然而展示给用户操作的界面却有限,聪明的交互设计师们想出了很多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比如放出常用操作,而把一些不常用的相近操作给隐藏起来。下拉箭头就是一种常用的打开更多操作的方式。


看两个标准的windows下拉箭头的例子:


下拉箭头


上面两个都是标准的图标+文字+箭头的形式,但是这两种种下拉箭头有什么不同么?我们把鼠标移上去,他们变成了这个样子:


下拉箭头鼠标触发


第一种触发后在图标文字和下拉箭头之间有一条分割线,而后面的只是一个有触发的效果;前一种分割线前面的图标文字表示一种操作,而分割线后面的下拉箭头表示更多的操作选项。后面没有分割线的触发后就只是一种更多操作的选项。


所以,目前我们分辨以上两种样式相同的下拉箭头的方法只是:移动鼠标看触发效果,有间隔线的前面是操作,后面是更多选项。而没有间隔线的就是一个下拉选项而已。


当然,这种方法不直观,你必须鼠标触发后,才知道这个下拉箭头倒是是一个什么操作。



但这种操作在Win系统的软件里面,已经很标准了。以下都是运用这个标准的一些例子。


Google toolbar google toolbar


QQ聊天窗口 QQ


但同时,在QQ的聊天街面上,发下了一些似乎并不那么符合这个标准的按钮,比如以下这个


QQ聊天操作栏


按照以上的标准来看,第2、3、6、7的图标旁边应该加个小小的下拉箭头,鼠标触发效果应该是没有间隔线的那种。类比的可以看看msn聊天窗口的处理,似乎就比QQ处理的好(嘿嘿,这样似乎可以证明QQ不是简单的抄袭MSN呢)。


msn聊天窗口操作栏


以上聊天窗口操作栏,QQ的传图片的图标(第4个)和MSN的更改字体的图标(第5个)点击后都是弹出windows标准窗体,而其他的图标,比如选择表情,都是拉出一个类似层的界面,本质上属于更多操作。处理方法应该需要下拉箭头,鼠标触发后的效果也是图标可以箭头之间没有间隔线的。


PS:看到了更高级的应用,以下截图是是QQ的群聊天窗口。



QQ群


发现不同了么?


一个下拉箭头是在图标和字的中间,一个下拉箭头是在图标和字的右侧(和一般的一样)。据说,在箭头在中间的就是表示此操作为打开更多选项,也就是没有间隔线的;箭头在右侧的和一般的逻辑一致(一种理论:根据下拉箭头的位置判断可能的操作,直观)。


这里貌似是个不错的解决办法,但是他的问题是:



  • 要是我缩小了窗口,提示文字隐藏了,我该怎么去判断呢?(这个时候还是要用原始的鼠标触发方法吧。)

  • 这里的图标+下拉箭头+提示文字的组合根本不符合标准(这里文字出现的意义就是为了解释图标的,但是却被操作性的下拉箭头隔离了,那么他去解释~~~下拉菜单?)。所以根据下拉箭头判断也就无从说起了。


Update:上一个标准的例子,来自yahoo mail。直接做成按钮状的带间隔线的效果,直观,易懂。



yahoo mail

来自http://hiseven.net/archives/pull-down-arrow/

标签: , ,

下拉箭头怎么拉?(一)

现在的软件越做越大,功能也越来越复杂,然而展示给用户操作的界面却有限,聪明的交互设计师们想出了很多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比如放出常用操作,而把一些不常用的相近操作给隐藏起来。下拉箭头就是一种常用的打开更多操作的方式。


看两个标准的windows下拉箭头的例子:


下拉箭头


上面两个都是标准的图标+文字+箭头的形式,但是这两种种下拉箭头有什么不同么?我们把鼠标移上去,他们变成了这个样子:


下拉箭头鼠标触发


第一种触发后在图标文字和下拉箭头之间有一条分割线,而后面的只是一个有触发的效果;前一种分割线前面的图标文字表示一种操作,而分割线后面的下拉箭头表示更多的操作选项。后面没有分割线的触发后就只是一种更多操作的选项。


所以,目前我们分辨以上两种样式相同的下拉箭头的方法只是:移动鼠标看触发效果,有间隔线的前面是操作,后面是更多选项。而没有间隔线的就是一个下拉选项而已。


当然,这种方法不直观,你必须鼠标触发后,才知道这个下拉箭头倒是是一个什么操作。



但这种操作在Win系统的软件里面,已经很标准了。以下都是运用这个标准的一些例子。


Google toolbar  google toolbar


QQ聊天窗口  QQ


但同时,在QQ的聊天街面上,发下了一些似乎并不那么符合这个标准的按钮,比如以下这个


QQ聊天操作栏


按照以上的标准来看,第2、3、6、7的图标旁边应该加个小小的下拉箭头,鼠标触发效果应该是没有间隔线的那种。类比的可以看看msn聊天窗口的处理,似乎就比QQ处理的好(嘿嘿,这样似乎可以证明QQ不是简单的抄袭MSN呢)。


msn聊天窗口操作栏


以上聊天窗口操作栏,QQ的传图片的图标(第4个)和MSN的更改字体的图标(第5个)点击后都是弹出windows标准窗体,而其他的图标,比如选择表情,都是拉出一个类似层的界面,本质上属于更多操作。处理方法应该需要下拉箭头,鼠标触发后的效果也是图标可以箭头之间没有间隔线的。


PS:看到了更高级的应用,以下截图是是QQ的群聊天窗口。



QQ群


发现不同了么?


一个下拉箭头是在图标和字的中间,一个下拉箭头是在图标和字的右侧(和一般的一样)。据说,在箭头在中间的就是表示此操作为打开更多选项,也就是没有间隔线的;箭头在右侧的和一般的逻辑一致(一种理论:根据下拉箭头的位置判断可能的操作,直观)。


这里貌似是个不错的解决办法,但是他的问题是:



  • 要是我缩小了窗口,提示文字隐藏了,我该怎么去判断呢?(这个时候还是要用原始的鼠标触发方法吧。)

  • 这里的图标+下拉箭头+提示文字的组合根本不符合标准(这里文字出现的意义就是为了解释图标的,但是却被操作性的下拉箭头隔离了,那么他去解释~~~下拉菜单?)。所以根据下拉箭头判断也就无从说起了。


Update:上一个标准的例子,来自yahoo mail。直接做成按钮状的带间隔线的效果,直观,易懂。



yahoo mail

来自http://hiseven.net/archives/pull-down-arrow/

标签: ,

2007年2月7日星期三

一大把激情夜,我们康桥


DSC_0160, originally uploaded by caigephoto.

得了第三名的,地方言再别康桥。超恶搞。

标签:

来自Maanloper的用户设计界面5

相关页面:
http://www.caige.net/2007/02/maanloper.html
http://www.caige.net/2007/02/maanloper_07.html
http://www.caige.net/2007/02/maanloper_7819.html
http://www.caige.net/2007/02/maanloper3.html

标签: ,

来自Maanloper的用户设计界面3

相关页面:
http://www.caige.net/2007/02/maanloper.html
http://www.caige.net/2007/02/maanloper_07.html

标签: ,

来自Maanloper的用户设计界面

标签: ,

来自Maanloper的用户设计界面

来自:http://www.flickr.com/photos/ijl/

标签: ,

来自Maanloper的用户设计界面

来自:http://www.flickr.com/photos/ijl/

标签: ,